欢迎光临,防静电科技网!
静电防护培训

客服热线:

刘老师18118101629 侯老师13973642894
管理培训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ESD咨询 > 管理培训咨询
中层管理资料汇总
防静电科技网   2018-06-29 15:21:50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中层经理人不论是作为一名执行者、还是一名领导者,都必须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要做个“服众”的经理人,应该有意识地提高以下十项能力:
1、领悟能力
做任何一件事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上司希望你怎么做,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少干,但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清楚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2、计划能力 
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部属来承担,自己看头看尾即可。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上。在计划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
3、指挥能力
无论计划如何周到,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仍然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使部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执行制定的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
指挥部属,首先要考量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
4、控制能力
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虽然谈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企业的经营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但是,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控制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控制过严使部属口服心不服,控制不力则可能现场的工作纪律也难以维持。要清楚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部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5、协调能力
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计划、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主管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要清楚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赢。
6、授权能力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高级经理人不能象业务员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孤家寡人是成就不了事业的。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清楚一个部门的人琢磨事,肯定胜过自己一个脑袋琢磨事,这样下属得到了激励,你自己又可以放开手脚做重要的事,何乐而不为。切记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7、判断能力
判断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主管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要清楚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最后变成良机。
8、创新能力
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大学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很不一祥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9、沟通能力
沟通无处不在,尤其是平行沟通、与上司的沟通,特别是说服上司的沟通能力。
10、决策能力
关键是现场的决策能力,否则,再高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中层主管的十三个工作方法
中层主管是企业管理的枢纽,起着联结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作用。如果中层主管的管理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宏观战略、策划、计划难以落实的现象,也就是目前我国管理界时髦的“执行力”问题。因此建立一支高效、忠诚、专业的中层主管队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笔者多年的管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的中层主管执行力弱、工作绩效低的普遍常见原因是没有掌握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现将笔者多年管理、咨询工作中总结出的十三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介绍如下,希望能够对广大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目标管理:
高绩效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时时明白自己和部门的工作目标。很多主管工作很被动、很盲目,领导安排什么干什么,眼前看到什么做什么。看见忙忙碌碌,就是不出“效率”,更不用说“效益”了。年要有年目标、月要有约目标、周要有周目标、日要有日目标。一些高效的企业甚至已做到将目标细分到半天。有了目标既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也可以随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及早发现问题,调整目标和计划。作为主管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目前做的事目的是什么?对我的目标起什么作用?对于那些与目标无关的琐事尽量不做或授权部下代劳。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务实高效的习惯。
二、计划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今中外,无论何业,成***者没有不重视计划的。企业管理中,从宏观战略到年度、月度计划,无不详细周全。但作为中层主管,还要将企业的计划转化为部门的计划,而且要细化到每周、每日。工作推进表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计划工作法,即把工作目标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再配以责任人、完成时间、检查者、备注等,以箭头来标注进度,时时提醒每位员工按时完成工作。这样过程控制好了,执行力就提高了。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首先制定计划要紧密结合企业、部门的资源状况,计划制定的是否合理,也是计划管理水平的表现。其次再好的计划也免不了需要调整,所以计划要留有余地,要有调整空间。再次需要调整时,要及时调整,并做好补救工作,而且事后要及时总结以利计划制定能力的提高。
三、重点管理:
优秀主管与普通主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懂得抓重点。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分在四个区间里:
1、重要且急迫的事
2、重要但不急迫的事
3、急迫但不重要的事
4、既不急迫也不重要的事
主管应部主要精力放在第1和第2种事情上,第3种事情尽量授权部下去做,而第4种事情是要不断检讨并杜绝的。我见过一些主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被部下“指挥”的团团转:“报告经理,XX出问题了……”“经理,您看这件事该怎么处理……”这样的经理人缘错不了,可成绩不会好。计划管理是教我们“举轻若重”,学会细化;重点管理则是教我们“举重若轻”,学会跳出琐事、“高瞻远瞩”。记住:您从事的是管理工作,千万不要成了事无巨细的“老黄牛”。
四、制度管理:
  制定制度是公司高层的责任,而制度能否执行,则主要在中层主管。虽然现在很多人主张“人性化管理”“情感管理”,但依笔者在实践中对我国企业的了解,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制度不严的问题,而不是制度僵化的问题。以客观、严谨的“法治”代替主观、随意的“人治”是现代社会管理技术的重大进步,而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执行不严格,是我国目前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中层主管不仅要一身作则,维护制度,而且要善于充分利用公司制度作为自己管理的工具,在部门形成对事不对人、认真执行制度的风气。一旦员工遵守制度的习惯形成了,主管就可以将精力投入到业务上。否则,以人治、以情治、以技巧治,您将永远被复杂的人事管理拴住,陷于各类突发事件,成为一名“灭火队员”。
五、表格管理:
表格化就是标准化,表格将标准和记录融为一体,既可以督促员工按照标准完成任务,又为检查和管理提供了及时、全面、详细的信息,同时又可以作为考核的凭证,可谓一举数得。当然作为小公司,应力求使表格简单化以便于学习和坚持。现在有些公司盲目照搬国际先进公司的管理表格,结果费时费事,流于形式,并不足取。表格管理的关键在表格的设计,现在各种管理表格的范本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甚至有的咨询公司竟凭此吃饭,这里提醒大家,表格要想有实际管理效果一定要由精通业务流程的人员亲自设计,套用来的表格,由于和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很难落实,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即降低效率又引起混乱,甚至不如没有。
六、授权管理:
  中层主管需要得到高层领导的充分授权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同样中层主管也需要向部下再授权,才能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彻底调动部门人力资源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将自己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抓重点工作。有些主管不愿或不敢授权,担心部下做不好工作。这样管理能力永远也提高不了。首先要允许部下犯错误,这是授权和员工成长必须的代价,我们自己也是在错误中成长期来的。其次要判断部下的潜力,如果是可以培养的部下,就毫不动摇地压担子,给他机会锻炼。如果是无法胜任岗位的员工则必须下决心淘汰,再下***夫找到岗位所需要的新员工。这些工作虽然会占用您很多时间、精力,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是“治本”之计,而事必躬亲则是“治标”的权宜之计。
七、会议管理:
有些管理者反对开会,认为会议是低效率的形式主义。其实会议恰恰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试想你与10个部下每人沟通10分钟需要多少时间?而如果是共同性的问题,开个1小时的会议就全部沟通到了。关键是团队会不会开高效率的会议。如果会上都不发言或不说真心话,会后又发泄不满情绪,这样的会议当然是“形式主义”,没有作用了。会议的要点在于:
l 会议的要点在民主议事,主持者最忌讳一言堂。
l 会议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l 会议要主题明确,不能跑题。主持人很关键。
l 会议必须形成决议,并记录在案。
八、竞争管理:
  绝大多数员工都是有惰性的,只有在竞争的压力下才可能努力工作,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对落后的员工同情、迁就是“妇人之仁”,只会鼓励落后、打击先进形成松垮的风气,,最终会既耽误了全体员工的前程也耽误了企业的利益。竞争淘汰应形成一种制度,定期奖励先进,淘汰落后,这就象赶羊群,只需赶头羊、打尾羊,中间的羊群,不用管就跑得很快。竞争的制度建立起来,员工就有了主动性,变“要我干”“要我学”为“我要干”“我要学”。
九、奖惩管理:
  工作要有标准,标准要有检查,员工要有考核,考核后要有奖惩。这样制度和任务才得以落实。就好像热炉子,一碰就会烫伤,人自然不会碰。执法不在严厉,在严格。奖惩都要及时,要对员工产生足够的刺激,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形成了习惯。
十、培训管理:
 业竞争力高低最根本的是人员素质,包括: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这些都要依靠培训来不断提升。培训包括企业自己进行的内部培训,也应包括由专业的培训专家帮助进行的外部培训。
培训一要形成制度,不能期望靠一两次培训解决所有问题,应把培训纳入日常管理,做到培训即管理,管理即培训。二是培训要注重实效,要有针对性,要“急用先学”“学以致用”。
十一、 思想管理:
有人把管理者分为“先锋型” “管家型”“导师型”“教主型”四种类型。最高级的是“教主型”,即善于管理员工的思想。好的管理者要善于用共同理念、团队文化、个人魅力来凝聚人心,让员工产生崇拜、追随的心理,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而不是仅仅为了钱和制度在被动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心情最愉快、忠诚度最高、进步也最快。
现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注重分数忽视品德教育;而社会风气又不正,处处充斥着自私自利和急***近利的思想,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年轻员工普遍存在思想作风不过关的问题,给企业管理带来额外的负担。我在从事管理工作时深深体会到,经理要肩负育人的责任,我们不得不替家长和社会补上“做人”这一课,否则员工素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十二、 走动管理:
  走动管理指深入一线,巡回检查,反对坐办公室。部门主管有些工作应该在办公室完成,但如销售、生产等主要核心部门在办公室的工作不会超过30%,更多的工作一定要深入一线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当然不同部门性质不一样,比如财务部,主要是在办公室内做帐。而企划部这样的部门也应多下市场,多做调研,才做得好工作。总之部门主管要多做调研、多下一线,切忌凭经验、教条和片面之词作管理。
十三、 有机管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有机管理,此时企业的标准已经是员工的习惯,企业的制度已成员工的文化,很多流程、标准、制度、技能都是自动化的,无需控制而自然遵守规律,这是长期管理、培训、磨合后达到的高级状态。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就是这种状态。因为有了自觉的、习惯的、高素质的团队,繁复的、机械化的制度也就成了多余的累赘。有机化应是我们每一位主管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时从优秀到卓越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以上十三条工作方法,所使用的都是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并没有什么新鲜原理,但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紧密。由于来源于实践,非常有效也非常易懂易学,可能较之深奥的书本理论对中层主管更有帮助。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们也无需见笑,因为其针对的就是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而系统管理培训缺乏的专业型干部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最后借用小平同志名言结束“管他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灵活贯通的关照
  中层管理者的首要素质不是所谓的学习、创新、执行力等,而是对上层领导、下层员工和同级别其他职能管理者灵活贯通的关照。这项素质要求中层管理人员对所有的同事都给于充分的关心和照顾,能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赞扬和鼓励,包括对各个层次人员的事业发展、生活琐事、学习计划都给予关注,,站在他人的立场关心他人的长远发展上,替他们筹划谋略。这样作的效果是更多的同事会在工作中保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之心的包围中,每位同事都会站在你的立场中,协助你完成计划,主动的努力工作,积极的解决困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率的工作团队。
  2.坚定不移的执着
  执着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对中层管理者来讲,坚定不移的执着尤为重要。相信很多管理者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关键的时刻还有自己一如既往的执着。执着就是要对组织的长远目标清晰认识,对领导的战略规划坚决支持,对部门的各项事务合理安排,对下属的具体工作不厌其烦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和所在部门设定的目标要自始至终的坚持,面对诸如市场状况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整合等现象,大胆的声明自己在事业中的执着态度,决不放弃个人和组织既定的目标。
  3.必不可少的宽容
  睚眦必报者不能管理。所以,作为中层的管理人员还要有必不可少的宽容之心。这里强调的必要的宽容是对同事和下属的疏忽大意、不重细节、方法迟钝甚至妄言是非的宽容,但又不能无限制的宽容,尤其是不能对那些消极应对、满腹牢骚的工作态度予以宽容。方法不先进可以磨砺,态度不端正确不能容忍。在必要的宽容中,以极大的耐心帮助周围的这些方法落后人,以坚定的勇气批驳那些态度倾斜的人。不但如此,中层管理者还要宽容那些团队中性格张扬、才华卓越的人的某些做法,无论是不拘小节言语唐突,还是能力非凡气质昂扬,其实需要的恰恰是别人的宽容,给他们必要的宽容则收获惊诧的成就。
  4.合理适度的创新
  中层管理者不是优秀的技术人员,也不是精英式的市场人才,更不是一呼百应的企业领袖,侧重于日常经营的常规性工作。所以,要在工作中以创新的思维开创新鲜的思路和方法,但不能过分的追求创新的程度和数量,保持合理适度的创新,既活跃了工作的基本程序,又不会靡费太多时间。把创新交给钻研创新的人去,把精力放在耗费精力的事上。
  5.近乎偏执的仔细
  近乎偏执的仔细是中层管理者的一件法宝。管理者,管人理事也。管人无大事,理事不可轻。对工作的仔细,近乎偏执的仔细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松下幸之助语)",从细节中关注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情绪,从细节中分析任何一件事务的处理方法和效果。对于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文化的锻造、突发事件的处理、危机管理的实施,我们不能粗劣地对待任何一个环节。
  6.长期共同的学习
  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概念决非一个时髦的词语,而是要管理者无时无刻不管注的一种理念。对中层管理者而言,只有长期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地管理方法先进、管理技巧灵活,能亦合乎时代的思想启发上司、带动下属。另外,我们更关注的是管理者带动全体的共同学习思潮,特意组织和安排相关的人员参与集中式学习,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现代多媒体手段实施日常化学习,让组织及其成员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学习的巨大能量。
  7.融洽欢畅的沟通
  中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沟通,应该如此讲,能否在一种融洽欢畅的氛围中和上下层进行沟通反映出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工作计划的传递、执行困难的反馈、日常经营的现状都必须在沟通中反映出来,更要在沟通中不断地加以解决。融洽欢畅就意味着思路开阔、代表着不急不躁,,管理者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协调,创造沟通中地融洽和欢畅。
  8.决不彰显的奉献
  面对各种升迁、学习和表彰的机遇,中层管理者要能够表现出决不彰显的奉献精神。其实奉献是一种精神,但决不彰显的奉献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素质。从组织整体的发展来讲,这种奉献素质有利于协调整体的利益,增强组织成员的工作动力。但是,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的是——不彰显,否则容易被别人误认为故作姿态、炫耀而已,非但达不到奉献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
  9.大智若愚的智慧
  领导者自有谋略,管理者无缺智慧。对于广泛接触各个层面的中层领导者而言,更需要智慧,而且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而不是精明算计的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对上层保持本色不谄媚,对下属中正仁和不摆谱,对惊喜之事由衷地欣赏不遮掩,对烦扰的事保持冷静不厌烦。体现出这样地智慧会让所有的同事都坚信你在管理岗位的合适和必要,既能找到和睦的归属感,又能看到组织环境的稳定。
  10. 勇敢沉着的果断
  中层管理者的第十项必备素质是处事果断,风格鲜明,决不拖泥带水。日常工作中的果断体现在对制度的熟悉和坚持,对责任的分析和承担,对不合理现象的明确和批评,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作为直接面对员工、外界甚至危机的直接责任人和处理者,必然要求中层管理者具备勇敢、沉着、果断的作风,给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一个赏罚分明、有章有度、责任明确的形象。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很多的中层管理干部都很努力,加班是经常的事情,说做到“爱厂如家”一点都不过分,可总是得不到老总的认可,得不到下属的拥护,更不要说是获得职位上的提升了。我们认为如果你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层干部,就应该避免以下五个致命的错误:
一、不能真正了解老总
企业总经理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作为企业的领袖,是企业的灵魂人物。老总的思想就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是企业的行动指南。因此作为中层干部,你必须了解老总的为人、思想,并把他的思想作为指导工作的指南针。有很多中层干部总是抱怨,给公司提了很多的发展建议,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技术创新等等,但是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可是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些是不是老板喜欢听到的,还是你自己一相情愿希望的。要知道公司不会随着某个人的意愿而改变,除了公司的老总。公司的变化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在老总的思想变化以后才开始慢慢变化,而不是在某个职业经理人、某个部门经理的思想发生转变的时候变化的。这也不能怪老板太专制,因为老板是负责全大局的人,他了解的信息最多,他站在的高度最高,所以真正的大局和主调只能由他来总负责!作为中层管理干部你要牢记一句话,在老板的思想没有转变之前,不要试图去改变老板。作为中层管理干部,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在老板现有的思想下,把事情做的更好。
二、不能深入了解公司的文化
如果你想快速的融入一个公司,你就应该先了解公司的文化。一个公司的文化是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所形成的适合企业阶段发展的制度,是一个企业的做事风格、人情世故的表现。作为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就应该深入地去学习了解并适应这种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展自己的工作。而现实中,很多中层管理干部却不了解这一点,面对公司的文化制度,视而不见,甚至把他作为一种旧的制度来鄙视,工作当中我行我素。不是把原来公司的做事风格带到现在的公司,就把自己一贯的做事风格体现在公司行事方面,而这些与企业的文化格格不入。这样的中层干部在公司里很难获得大的提升是无可厚非的,他们在与其他同事沟通的时候当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这样的中层在出现这样的问题情况下不是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的抱怨公司的体制太落后、关系太复杂等等。作为中层干部,你应该明白你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作,公司的文化就好像是一个跳舞比赛的台子,你如果想赢得比赛,就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必须站在台子上跳舞……
三、没有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开展工作
很多中层干部在工作上很努力,在对待来自于同事部门的求助工作中也显得很热情,甚至把自己的手头工作放下也要先
完成同事交代自己的“帮助性工作”,还美名其曰“搞好周围关系,显示自己能力”。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时候曾说:“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通俗的说就是“有奶就是娘”。作为一个部门领导也是同样的道理,其他的都是空的,如果你没有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的话。每天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所谓的工作或者是“帮助性工作”上,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错误之处就在于没有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
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人,你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工作,属于自己的职责,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关键性绩效指标上努力,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体现能力,体现业绩,而不是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处理“帮助性工作”。
现实中很多的管理讲座。都教导我们要把工作有所偏重也是这个道理。工作应分清轻重缓急,把手头的工作分为“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拿出最多的时间去处理那些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工作。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放在那件事情上的精力多,在这件工作上的精力自然就会减少。作为中层管理者我们要认
清那些工作是我们要立即去做的,哪些工作是体现部门工作业绩,那才是我们努力工作的重点所在。
四、不会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你的下属就好像你自己身上的器官一样,只有他们的协调、努力工作,才能保证你的健康。同样,一个部门、一个公司也是这样,只有各部门员工各司其职,干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让公司更好的运转。
作为部门经理,你的最大职责就是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让你的部门有效的运转,快速的拿出业绩。
而事实上很多中层干部却不是这样做的,很多中层都是业务上的精英,却是管理上的矮子。他们往往事必躬亲,不懂得如何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帮助自己分忧,不懂得把自己的工作分解给自己的下属,结果搞的自己经常加班,每天特别辛苦,但还经常遭员工的抱怨,抱怨自己不相信他们,不让他们独当一面。
作为中层管理者,你要明白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头羊。一方面你承接老总分发给你的任务,另一方面你也是任务的传递者,把上面的交代给你的任务,有效的分解给你的属下,让他们去为你完成任务。做任务的传递、监督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终结者。
五、拒绝承担责任
什么样的中层干部最受人欢迎,是敢于负责任的中层管理干部;什么样的中层干部最让人讨厌,是那些推过揽功的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现实中总有很多这样的干部,他们崇尚权力,但又拒绝承担责任,害怕承担责任,哪怕是一点点的错误,也要利用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推到别人的身上,把责任从自己的肩上推的一干二净;看到别人干出一点点的成绩,想方设法的和自己联系到自己身上,好象缺少了自己,别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这些拒绝承担责任的中层,老板不会重用,员工不会拥护,到最后还是毁了自己。作为中层管理干部,你要明白,你的权力和你要承担的责任永远是成正比的,所谓责任心有多大,你的成绩就有多大。
做中层难,做合格、优秀的中层更难,你需要记住,了解老总,了解公司文化、着手部门核心业务,有效利用你的下属,勇敢的承担起你的责任,你才能慢慢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作为管理者,要记着不要把自己搞很忙,没有时间思考。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要给自己多留出点时间来“悟”正规化、合理化管理之道。
中国企业缺乏执行力的一个关键就是中层没有勇气做坏人!——王永庆
中层干部是夹心饼干,上面压,下面(反)弹,相当难坐稳、坐好。有些人在基层的位置上业务与专业搞得好,被火线提拔,上来之后有些晕,角色没摆正,还把自己当基层,走了很多弯路.在此抛砖引玉地写几条,希望对做管理者的尤其是中层的有些启发。
第一条,就是中层要做坏人,要让上面做好人。  为什么呢? 试看如下场景:
1)有干部开完会,回去传达公司削减成本的政策,他说:“兄弟们,公司要削减成本,部门活动经费取消了,其实这个活动经费额也不大,削减吧,也不见得能替公司省多少,我争取了好几次,上面不同意,同志们,干活吧.....”
2)有干部回来说:“兄弟们,我们的Q项目要6个月完成,我一直坚持说6个月完不成,我们讨论得都是7个月完成,上面非说市场压力大,要加紧,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想想兄弟们的死活..."
可以一直举出几十个管理中这样的常见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中层都把自己当做好人,而把上面当做坏人。这样做有三大弊病:
1)基层听到了组织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所以执行力一定大打折扣;
2)高层是组织文化的代表,应是好人;这样做,破坏了组织文化;
3)中层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我们要中层干什么呢?高层直接将政策与目标给基层不就完了吗?中层这样做,实际上显示了一个组织的中层缺位,因为中层将自己变成了基层。
中层为什么要做坏人?因为其有责任,是中层这个角色赋予的责任,首先是政策与目标解释责任,上司说要拿下“500万”这个目标,你说只能拿下“450”,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只能在高层那儿说,而不能在基层那儿说。在高层那儿,你可以向上反映解释为什么只能拿下450而不是500的理由与证据(只能建设性说不能对抗性与牢骚性说,有时甚至只能私下说不能公开说),以期说服上司更改决策;一旦你完全表达了不同意见,最终上司决策仍是“500”,你就必须执行。执行是什么?执行的第一条就是解释,将决策合理化。所以,你回去后好好对部属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做“500”,如何才能做到500;
但有些干部不够有胆,不敢当面说,不敢在会议上说,不敢在政策没出台前说,等到已经定论了,抱着一腔不满背后乱说,对着自己的部属说,俨然自己与兄弟们站在一个战壕里,自己是为民请愿者,这种管理者真该揍屁股,完全不像个管理者,潜意识里还是把自己当基层看。
有人有疑问,我为什么要做坏人?干那种得罪人的事?其实要当管理者就必须得罪人,不得罪人只能做一个专家,一个技术人才,天底下你找不到任何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不得罪人的,一个也没有。所以,易中天在《品人录》中说:“专家”要不为“贵族”要不就为“流氓”打工,因为只有“贵族”与“流氓”能做到高高层。
有人还有疑问,我如果做坏人,那怎么带领手下? 这个问题问得好!向下沟通的精髓是“向下沟通要有情,助他成功”,所以,“严格要求”之处,一定要“有情待人”,对部属的有情是什么?是替他考虑他的未来发展,是培养他栽培他,而不是让他闲着没事干,那是坏死他。所以,做坏人的含义是接住上面交来的责任,不能将责任反推给上面,所以只能严格要求部属;如果自己的某个部属被上司骂了,说明你的上司当了坏人。你就要小心,为什么你逼使你的上司当坏人呢?记住:他是迫不得已当坏人的。当他当了坏人后,心中一定有些忿,怎么请了这么个不中用的、不能让我省心的中层呢?
那有人说,我这么倒霉,高层就不能当一把坏人吗?其实,组织中一定有人当坏人,不是中层,就是高层,但高层的角色就是当好人,如果要当坏人,那他主动愿意也可以。唐僧的上司观音姐姐出面替唐僧杀孙悟空的锐气给他戴紧箍咒,不就是当坏人吗?所以,当高层要替中层撑腰,支持中层的时候,他就会出来当坏人。管理是变动的,随情境变动,才是管理之道。
上面是中层替上司背责任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层替基层(部属)背责任的,也是当坏人。如:上司批评一个事做得不好,你明知是你的某个部属的责任,你并没有说“都是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你仍然说:“这是我的错,马上改。”这种“责任到此为止”为“坏人”态度想必是令上司高兴,令组织欣慰的。
只要坐上中层交椅,就要抱定决心做坏人,对组织上来说,这是角色的要求;对自己来说,是吃小亏,未来占大便宜的事,何乐而不为?(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杨发明)
作为中层管理者,你要想带领你的团队打胜仗,要想在激烈人才的竞争中胜出,你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修炼。以下几个方面的修炼尤其值得中层管理者注意。
一、 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有一位非常好的管理学教授,他上课时,开宗明义第一节课就会问,如果我们要找出一家企业的最根本的问题在哪里,该从哪里入手,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有人会说从产品策略上找,有人说从企业流程上找,也有人说从企业文化上找等等,几乎什么都讲到了。然后老师就会问,为什么没有人提管理者本身的思维模式问题? 为什么我们都是用“手电筒”的方式从外界去找原因?然后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实际上,企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者的问题,而不是被管理者的问题,而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模式的问题。其实,学员们没有想到根本的问题是在脑子里,而不是产品、财务等其它问题。
    思维模式是指个人了解外在世界及采取行动的一些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成见或印象。我们每个人对周遭人、事、物都有他的看法。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仅影响我们如何了解事物,同时,也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企业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发现问题的人多,但解决问题的人少。而且还有一个怪现象,认为开过会了就等于解决了,说了就等于做了,而问题依然存在,有人称这种现象叫“泡沫管理”。大家把问题掩盖了,开会的头10分钟大家还知道今天开会的主题是什么,可是开了半小时之后却不知道信天开什么会了,大家都在制造一些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做为下一次开会的理由。
    很多中层管理者在对待企业提供的培训时,经常发牢骚说没时间,他们总以为只要去参加了培训就一定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得不偿失。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一些通过短期培训就能迅速提高工作绩效的培训,即使占用部分工作时间,结果还是很划算的。对于那些长期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训,中层管理者也得明白,通过培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是社会竞争的需要,是生存竞争的需要,是我们应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不仅不是阻碍我们完成工作,而且还是对我们最大的关心。
    作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多少都会有成功之处,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能力方面,但不能就简单的认为既然以前的思维模式能改变我、成就我,我就什么都能按原来的方式去做;我既然在这里能成功那么我在那里也能成功,用过去指挥未来。殊不知,过去成功的经验可能会变成将来的陷阱。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改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如果思维模式改变了,至少我们能保证一点:能够捍卫住以前我们成功的过去,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成功你能够捍卫住。如果不改变思维模式,今天的成功可能到了明天就成了失败。
二、 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恒常而无意识的行为倾向,反复地在某种行为上产生,是心理或个性中的一种固定的倾向。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习惯的束缚,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和行为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够掌握思想,养成正确的习惯,我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许多事情你反反复复做就会变成习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做中养成的。对习惯进行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取代旧的不良习惯。改掉坏习惯,关键是明确什么是好习惯。
    习惯有些是具体的,有些则是模糊的,但一些好习惯是可以描述出来的:
    1、强调时间管理
    对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来说,面对飞速变革的产业环境给企业带来的重重压力和来自公司高层越来越苛刻的赢利目标夹击,如何抓住时间,有效管理好时间,成为关键。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有效利用时间是完全可以后天学习的,其关键是:首先,为成效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先要考虑“我期望得到的成果是什么?”,而不是一开头就考虑做些什么工作,采用什么技术或手段;其次,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制定优先的工作次序,并且坚持已经决定的工作重点,有条不紊的安排工作。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为20%,其余80%虽为多数,却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少数)先做,而不是先做那些次要的事情(微不足道的多数),那将一事无成。
    2、日清日毕,决不拖延
    作为中层管理者,每天都会接到来自高层的工作指令,来自其他的部门的协作要求,以及来自下属的工作请示等,事情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做到“日清日毕”就很有必要。规定当日完成或在一定时间完成的工作尽量要按时完成,否则拖拉的结果必然是影响今后的工作计划。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总会有事情做不完,总会有事情打断手头的工作,工作效率必然大受影响。
    3、讲究协作,强调授权与信任
    很多人认为,在时下“个人英雄”产生的几率已经微乎其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团队合作。为顺利的实现工作目标,中层管理者需要习惯与人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与人合作就包括与其他中层管理者合作,也就是部门间的合作。对中层管理者而言,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实现企业战略,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中层管理者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此外,中层管理者还要学会对下属授权,要信任和接受下属。常言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相信下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开阔的胸怀和较高的思想境界。当然,授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中层管理者要对下属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控制。
    4、时常反思,学会总结
    经常,中层管理者总是被大量的工作所包围,他们每天只能是埋着头被动的完成来自高层布置的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结果令自身的能力的提升速度大大降低。
    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能不断地修正今后的工作,这样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自己迈出的每一步。反思应该是一种持续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事到临头才去抱佛脚。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
    以上是一些好习惯,作为中层管理者的你可以学习去建立,如果你已经有了这个习惯,你可以去巩固。
    三、 注重学习,提升能力
    未来属于那些热爱生活、乐于创造和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增强自己聪明才智的人。——亨利 · 德特丁爵士(Sir Henri Deterding)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中层管理者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提到的几种学习的实践方法:
    反思学习:反省检讨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弱点是什么?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思考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
    流通学习:与人分享越多,自己将会拥有越多。比如参见企业内部的经验总结会(交流会);加入行业的俱乐部等。
    国际学习:面对无国界管理的时代,不论是商品、技术、金钱、资讯、人才等,皆跨越国界流通。因此,身为现代管理者,学习的空间也应向国际化扩展,开创全球化学习生涯。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中层管理者可以登陆国外的网站浏览阅读全球最先进的资讯,也可以通过Email与国外的同行交流经验。
自主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项目安排自
消极的人把中层比作象是“夹心饼”,被夹在上级、同事和下属中间,里外不讨好;积极的人把中层比作树干,连接这企业的根、树枝、树叶,为企业的发展不断的输送的养料。
不同的思维,便有了中层干部优劣之分。而对于中层到底是做什么的,应该去做什么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改善中层管理干部的整体绩效。
学会占位,统筹全局
很多的中层干部并非科班出身,大部分都是在基层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因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主管,而这个时候打部分的中层并没有意识到了随着自己职位的变化,自己的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这个时候,往往思维的高度还没有达到主管的高度,仍然习惯站在员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结果把工作弄的一团糟。
射击讲究射靶中,做事当然也讲究关键。既然我们在中层干部的位置,我们就要做些中层干部应该做的事情,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占位,要把自己的思想高度提高到主管甚至总经理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全局意识以及统筹能力的把握将成为影响我们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作为中层管理者,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工作成绩的好坏,而是更加关注你所带领的团队的整体绩效。
著名职业经理人余世维曾说:做一个主管,要注意目标,就像游泳一样,要一边游,一边看前方,不要一头撞到池壁才知道到了。管理者把精力放在小问题上,就会忘记部门的整体目标,会丧失创造力,或者至少会逐渐枯竭。
寻找下属和主管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管理学上有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相互取暖,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刺,距离稍微近点,就会被刺伤,而距离远了又会很冷,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保证了他们之间不被对方的刺所伤到。这个距离就是他们之间的最佳距离。
在管理员工上亦是如此,和员工走的太近了,不利于日常管理,而和员工走的远了,又不利于塑造团队。对于如何处理好自己同下属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上存在于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成为老好人观点,他们主张用真情来打动员工,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你去工作,在管理上他们“不敢”用强硬的语气去命令员工,而更喜欢用商量的语气去和下属分担任务,如果下属推辞,他们甚至会亲自去做该项工作,他们期待员工感恩他们,从而改变工作上的态度;另一种则属于制度派,他们主张利用严格的制度和考核机制来促动下属自动自发的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任务,他们不讲究人情,更不会通过利用下班的时间和下属聚会来达到促进关系的目的。
成功的中层管理者很明白也很重视同下属的关系,在工作期间,他们用制度来约束员工,在下班时候通过聚会来沟通私人关系,他们在长期的管理探索过程中,已经找到了同下属之间的黄金分割距离,在这个距离上,既可以保证主管的尊严以及任务的顺畅执行,又可以加强同下属的私人情感。
作为中层管理者,你首先要明白下属和上级的矛盾是不可化解的,有阶级就会有矛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中层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寻找到黄金分割距离,从而保证本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分解任务,监督考核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主管好像很忙,而他们的员工却相对来说很轻松,这是一种管理的错位,他们每天花费了80%以上的时间去处理对公司有20%贡献的事情,而对于80%贡献的团队绩效却从没有认真的思考过。
一个成功中层管理者一定是一个会合理利用员工的管理者,他们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压力和工作任务合理分解给自己的下属,并懂得使用一套完善的体系进行监督,从而使得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能否合理进行任务的分解,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从而促使本部门整体绩效的提高是决定一个中层管理者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
有很多的中层干部,从上级领导那接到任务后,不懂得如何的把任务分解,然后自己去监督落实情况。
促进团队发展
中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一直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大部分观点倾向于如何提高员工效率,让员工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而持有这一观点的人更多的倾向于用严格的制度,有效的时间管理来监督考核员工,从而使得员工被动的完成工作。
使员工被动的完成工作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争议的地方,但是很少人去考虑长此以往下去,对部门以及员工的绩效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利润,而部门的目标理所当然的成了完成工作任务,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似乎并不太受人关注。
而管理学分支之一的境界学理论其中一个重要观点便是让员工自动自发的去完成工作,而非靠制度驱动。这就需要从管理思想上做根本的变革,把主导思想从让员工完成任务转变为促进团队、个人的发展上来。这似乎是一个很虚幻的观点,但事实上确是一种思想上的变革。
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能把思想从制度上转变到思想上来,从强迫员工完成工作任务转变到如何挖掘团队活力,如何促进个人发展上来,它的收益将是巨大的。
中层管理者一旦进行了思想的转变,他便会在部门工作中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处理各种事情。而对于这样的变化,员工将产生积极的反应—从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
促进团队发展不是一个口号,它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办公室政治矛盾,使得部门文化更加和谐,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有一个质的提高。
俗话说,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他的境界有多高,那他的业绩就会有多好,正确的人士中层管理者的四大要务并认真的去践行,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层现在的困难处境。
在组织中,中层管理人员虽然权力不是最大,却是对上负责对下发挥带动作用的关键。一个合格的中层领导应当成为组织中最有活力、最了解基层情况、最领会高层领导决策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
认清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只是角色不同罢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你个人人生的成功与否。现实中往往有些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努力,可就是与成功无缘,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角色意识。以中层领导为例,工作中总是担任着管理者、领导者、被管理者、被领导者这四种角色。如果他(她)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同时把这四种角色扮演好,缺一不可。其实,任何一名中层领导,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同时扮演着这四种角色。
1.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作为一名中层领导,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职员管理好,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从而维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若是连正常工作都维持不了,那他也就没有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2.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何谓领导?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出主意,想办法。”这话说得非常通俗易懂。其实领导和管理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说管理是为了组织规范有序,那么领导就是要使组织活跃起来,从规范状态变为激发和运动状态。如果说管理是为了组织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那么领导就是让组织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管理工作和领导工作相结合,就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通过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改变原有工作程序中不合理的地方,使工作的程序、组织结构、人员组合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产生乘法效应:即通过领导者的领导力 来调整每一个员工的精神状态,让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工作,从而达到使员工积极发挥潜能、主动张扬个性和彰显智慧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日常工作效率,而且也能提高日常工作的品质。
现实工作中,某些中层领导的性格往往是四平八稳,管理的部门以不出乱子为最高准则,工作上挑不出毛病,可就是没起色、没突出的特色和优势。职员习以为常、安于现状,认为目前的平平稳稳就很好。一个组织若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迟早会遭淘汰。因为这样的组织把人的创造性压抑了,组织也就没有了活力,也就不可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中生存和发展。所以,一个缺乏领导角色意识的“领导”是不称职的。作为中层领导,哪怕只领导几个人,也必须要有领导的角色意识,要与时俱进、超时前进。
3.扮演好“被管理者”的角色。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把本部门工作做得很好,既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又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然而与其它平级的管理部门关系紧张。其原因就是缺乏被管理者的角色意识。一个组织之所以运转正常,就在于有不同部门的协调支持,就像一个封闭的自行车链条一样,缺任何一个链环,自行车都不可能正常转动起来。如果有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不服管,那么整个组织如何正常运转?如果多个部门负责人不服管,那么整个组织就瘫痪了。所以作为中层领导,都应接受管理,扮演一个成功的"被管理者"
角色。
实际工作中,有些中层领导认为被管理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尤其在下属面前接受他人的管理,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大不能小”。往往越是重要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其被管理的角色意识越差。其实;越是权力重、级别高的领导,越要注意要有被管理的意识。如果他们有特权,会很快传染给相关部门人员,使他们主动给自己授予特权,这样,组织的规章制度就成了橡皮筋儿,根本不起作用了。制度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大多数人的气儿就会不顺,就会影响到正常工作和员工的积极性,而作为最高权力的领导者是最不希望这样的。
4.扮演好“被领导者”的角色。工作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中层领导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可能愿意接受同级别的部门的管理,但不愿接受上级领导者的领导,有“犯上”的勇气,因此一再失去升职的机会。
也许大家会说:“领导都愿用顺毛驴儿。”其实这错儿不在领导,而在下属。作为下属,考虑问题由于角度的不同,信息的不对称,他不可能完全和领导一致,而往往领导者的决策更能从大局出发、更符合整体利益。领导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精诚团结。因此,当领导做出决策时,作为下属,最好是愉快地贯彻执行,把领导交给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还应该主动地猜测领导决策的真正用意并向领导的用意方向去努力,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确保自己的行为在大局利益许可的范围内。只有这样,你的被领导的角色才会扮演到位。
演员就是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名中层领导,要演好自己的四种角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树立这四种角色意识。有了这种前提,余下的就是能力问题了。
总之,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处理好以上的关系、扮演好这几种角色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不断地学习、提高并在实践中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才是作一个合格中层领导的必由之路。
执行力在不同层级的经理和员工中的定位与要求是不同的。执行不是简单的事情,它贯穿于的所有岗位、所有层级,从最高层的CEO到最基层的普通员工,它是和战略一样神圣、重要的组织行为。
  企业中层在企业内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中层需要充分领悟企业整体战略、主管的策略思路等,并基于此对各项目标进行充分的延展、完善和细化,使部门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让战略目标真正和每一个人关联,使执行体系具备可操作性:启下,中层需要利用管理技能,保障每一个执行细节落实到位,最终实现一个个的子目标。企业中层承上启下的特点,决定了他在执行体系里特有的地位。
  任何中间环节如果不能增值或者分担压力,就都是多余的。一个组织的中层如果不能做到承上启下,企业的战略思维、重要信息无法延展到神经末梢——基层员工。
  领悟力是企业中层重要的素质。领悟力来自于对事物本身的深邃理解。中层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如果不能真正理解高层的战略思维,那么很多工作可能南辕北辙或者形似神不似。对中层经理来讲,做任何一件事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是否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一致,清楚地了解上司的准确思路,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
  大家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中层经理的领悟能力肯定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需要选拔有领悟力的中层干部,需要强调中层经理的领悟、思索,需要加强双向的交流与沟通。
  中层执行的核心点是“管理”。执行,一定要选对人,选择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很重要。通过中层经理的有效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反馈、改善”等管理环节,最终实现组织的一个个目标。确保执行的有效实施,完善执行体系的细节等,这些都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
  作为经理,既要“勤奋”,又要“懒惰”。该“勤奋”时“勤奋”,该“懒惰”时“懒惰”,在企业管理中这两种精神都是需要的。主管应“勤奋”于业务的拓展、创新性的工作,培训和指导下属,应“懒惰”于干下属分内的工作甚至是已经可操作的工作等。这里的“懒惰”指的是主管遇事不要事必躬亲,更不能越俎代庖,该谁干的事就让谁去干,把权力和责任一起交给下属,如果主管在下属工作范围内做得太勤快,那么下属就会有依赖感。经理绝对不能轻易帮着下属做事情,只能是指导下属做事情。经理只应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应好心甚至是热衷于做下属的事情,否则,不仅自己本职的工作做不好,下属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和工作压力,意味着两层都失职了。
  经理必须发动下属和自己一样忙,而不能只有自己忙得焦头烂额,这样的经理其实太浪费公司所配备的人力资源。经理必须要忙起来,不是经理显得游刃有余才是优秀的,一个企业要有紧张感,必须首先体现在企业经理层上。同时,必须让下属在其职责范围内也紧张起来,否则,经理忙而下属不忙,往往意味着该做的工作没有做或者是上级替下属干活。这是中层经理在管理上最容易犯的错误:下属不得力或者不上进,进度又不能拖,那就自己干了算了,一次两次可以,常此以往甚至形成惯性则需要反思了。企业用中层经理的待遇福利把你请来后,你去做下属的事,企业是赔本的,更重要的是中层自己该做的工作可能也没法做了或很难做好,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总之,或者把你的下属培训出来,或者找到更合适的人替换他,你不能总替你的下属做事。
管理者的沟通技巧
    当你与人意见相左时,应以你的表情、耐心、所言所行向他证明你是真的关切他。
    ——[美]保罗·道格拉斯
    沟通的方向和角度
    沟通分为三个方向:往上沟通、往下沟通和水平沟通。我们可用人体的三个器官来形像说明这三种不同的方向:往上沟通没有胆。碰到领导没有那个胆子,这个胆就是胆识;往下沟通没有心。这个心叫做心情,没有那个心情;水平沟通没有肺。这个肺叫做肺腑。
    下图中,GM代表总经理,他手下有三个部门经理,分别是销售部经理SM,生产部经理PM,财务部经理FM;销售部经理手下下有甲乙两个人,生产部经理手下也有丙丁两个人。那么,所谓往上沟通,某甲对他的经理没有胆。往下沟通呢?总经理对生产部经理没有那个心。什么叫做水平沟通呢?生产部经理对财务部经理没有那个肺。可见,没胆、没心、没肺,这是不良沟通的三个主要症状。
    往上沟通。我们先来看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的男孩出价5美元,请他的朋友为他打电话给一位老太太。电话拔通后,男孩的朋友问道:“您需不需要割草?”
    老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经有了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老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经做了。”
    男孩的朋友再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
    老太太回答:“我请的那个割草工也已经做了,他做得很好。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便挂了电话,接着不解地问割草的男孩说:“你不是就在老太太那儿割草吗?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
    割草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老太太对我工作的评价。”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只有勤与老板或上级领导沟通,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处境。
    每个人都有上级,如何往上沟通呢?有如下三个建议:
    一、不要给上司出问答题,尽量给他选择题。遇到事情需要解决时,你千万不要跟你的领导说是不是开个会这样的话,因为领导会撂下一句:“再说好了。”这样就永远没有结果了。所以对上司讲话不要出问答题,要出选择题。
    ——领导你看明天下午开个会怎么样?
    ——明天下午我没空,我有客户。
    ——那么后天上午呢?
    ——后天上午我要打个电话。
    ——那么后天上午十点半以后呢?
    ——好吧。十点半以后。
    ——谢谢,我明天下班前会再提醒你一下,后天上午十点半我们开个会。
    二、任何地点。这里有一个经验值得借鉴:领导很忙,但再忙总得下班回家吧。有些只需要简单回答“YES”或“NO” 的,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到公司停车场等候领导。这时他一定会看到你的,他就说:“好吧,就这么办。”
    三、一定要准备答案。没有准备好答案,只有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是领导会在心里说,我要你这个脓包干吗?什么答案都是我来想;第二个后果是领导没有什么不得了的答案,因为他的智商跟我们也差不多。因此,与其让他想半天也想不出来,还不如干脆给他答案。
    往下沟通。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思想里倾听和沟通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经常问下属:“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他还经常到工厂里去走走,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取工人的意见和建议。韦尔奇也是沟通理论的忠实执行者,为了充分了解下情,他喜欢进行“深潜”。可见,掌握与下属员工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对领导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往下沟通有成果呢?有三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多了解状况。跟下属沟通时,如果你是“空降部队”,建议多学习,多了解,多询问,多做功课。多了解状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真的不了解就回去做功课,把功课做好了,再把你的手下叫过来面对面地谈,这样你言之有物,人家才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很多领导都说底下的人不听话,其实,他不想听是因为你说不出什么。
    二、不要只会责骂。花点学费,让属下去体会是值得的。很多领导不愿意犯任何错,也不愿让下属做任何实验,这听起来很安全,其实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业务员。
    三、提供方法,紧盯过程。与下属沟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紧盯过程,如果你做过业务,就告诉他合约是怎么签的,如果你管过仓库,就告诉他存货是怎么浪费的,如果你当过财务,就告诉他回款为什么常常有问题。
希波克拉底誓言 质量意识培训

Copyright ©   苏州吉兆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品安鑫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市吴中区东吴北路170号东吴广场429室(地铁4号线团结桥站3号出口即到)

电话:0512-65181929    Fax:0512-67873343    联系人:刘老师18118101629、徐老师18115681629、侯老师13973642894 

    备案号:苏ICP备16061842号    技术支持:亿韵商务 苏州网站建设